本馆简介

历史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又称文科图书馆)是清华大学重要的研究型专业化图书馆之一,于2011年4月百年校庆期间正式落成并投入服务运行。它由凯风公益基金会捐资,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坐落于清华大学教学核心区,已成为学校文科学术资源、学术活动、文化展示和开放交流的重要场所。

馆舍与布局

         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共七层,包括地下两层、地面层和地上四层(各楼层布局)。建筑平面布置为矩形与圆形两个体量穿插的形式;北侧设置为南北向带锯齿状的矩形,西侧为圆环形,形状像一把钥匙,寓意着图书馆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建筑设计简洁大方,形式与功能紧密结合。建筑立面挂装浅褐色石材,与校园整体色调统一协调,在突出浓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失现代感。提供各类座位900余席,设置有图书阅览区、个人研读间、团体研讨间、自修室、信息共享空间以及会议室、展览厅、咖啡厅等不同的功能服务区域和空间。

馆藏与设施

         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收藏中外文人文社科类的图书和期刊。截止到2019年底,馆藏总量已超过90万册。馆藏文献中,除常规书刊外,还集中收藏重要的经典文献和参考工具书,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捐赠的成体系的个人收藏。主要馆藏文献按照学科分类体系不分语种混合排列,开架借阅。除印刷型文献资源外,还在总馆的统一部署下加强专业电子资源的建设,以满足读者对各种类型文献资源的需求。
         人文社科图书馆配置了比较齐全的各类服务设施,例如,覆盖全馆的无线网络、检索终端、摘机直通电话、各类计算机(包括苹果机、双屏机、单屏机等)、自助文印设备、自助借书机、读报机和自助售货机等。还采用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系统,例如,座位管理系统、研读间预约系统、计算机机位管理系统和电视公告信息发布系统等。

部门与服务

         人文社科图书馆现设有综合业务组、馆藏管理组、读者服务组和学科服务组四个业务部门,在总馆的指导、统筹和支持下,负责日常运行,承担馆藏管理、读者服务和学科服务等工作。本馆向全校读者开放,读者凭借本人IC卡可直接入馆利用馆内的各类资源和各项服务。凭借丰富的馆藏资源、舒适的阅读环境、灵活的服务形式、便捷的服务设施以及专业敬业的服务团队,人文社科图书馆在全校师生的学习、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文社科图书馆同时十分注重文化建设。除了常年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外,还与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研究生会等机构合作开展“读在清华”等主题活动,营造健康浓郁的文化氛围。

目标与愿景

         清华大学正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积极推动和探索学校文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人文社科图书馆将围绕“促进文科建设、提高人文素养”的核心任务,秉承清华大学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传承文化精髓,展现人文情怀,在全面推进学校文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校园和社会的整体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文社科图书馆建设大事记

  • 2009年2月17日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设计方案得到确认
  • 2009年4月15日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奠基
  • 2009年6月15日 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土方开挖、护坡、降水
  • 2009年8月15日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正式开工
  • 2010年1月15日 地面以下结构工程顺利完工
  • 2010年3月30日 地面以上结构工程顺利完工
  • 2010年4月15日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主体结构封顶
  • 2010年5月01日 外立面装修开始
  • 2010年8月01日 室内精装修开始施工
  • 2010年5月01日 外立面装修开始
  • 2010年8月01日 室内精装修开始施工
  • 2010年12月31日 设备调试、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 2011年3月01日 绿化工程开始施工
  • 2011年4月15日 完成图书搬运、整架、设备调试、家具安装
  • 2011年4月19日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主页于4月19日开通试用
  • 2011年4月23日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