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 2015年度秋季学期主题文化周在我校成功举办
日期: 
2015-12-14

        2015年适逢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教务处、清华大学学生处和清华大学团委联合主办的“2015年度秋季学期‘哲学与人生’主题文化周”拉开帷幕。此次文化周活动涵盖了主题讲座、主题展览、主题阅读推荐、清华学生人文课程联合会讲等部分,以缅怀和纪念冯友兰先生治学立说、探索人生哲学的一生。

主题讲座——陈战国做客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追思“冯友兰先生的人生与学术”

        12月3日下午,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同厅,原北京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冯学专家陈战国教授应邀来到“哲学与人生”主题文化周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专场现场,为同学们献上了一场题为“冯友兰先生的人生与学术”的精彩演讲。

        讲座伊始,陈教授便向同学们提到:“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明天就是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纪念日”。话音未落,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大家肃然起敬,陈教授的开场白令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本场讲座的举办格外多了一层意义。陈教授是冯友兰先生的弟子之一,他用这样的讲座和这样方式来向冯友兰先生致敬。接下来,陈教授依次通过追溯和讲解冯友兰先生的生平故事与学术思想,为同学们展现了一幅学者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缠绕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冯先生毕生为人与治学的气节与风采。

        陈战国教授是以倒叙的方式开始了对“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追忆。二十五年前的11月,冯友兰先生病逝于北京,陆续前去吊唁者几千人。陈教授认为,冯先生是真正的中国现代哲学家,也正是由于他对国家命运的殚精竭虑和对学问的精深钻研,才获得了人们这样发自肺腑的尊重和敬爱。观其前半生,冯先生自幼修习儒家典籍,青年时期考入北大哲学门,并留学美国深造,后回国任教。

        陈教授强调,冯友兰先生对清华特别是清华文科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冯先生在清华大学期间,除了协助罗家伦和后来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还曾长期担任哲学系主任,从1931年起担任文学院院长,长达18年之久。他始终怀揣着对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多舛命运之担忧与反思,精学笃行,孜孜不倦。观其中年以后,创立新理学,文革遇劫,重写哲学史。终其一生,冯先生经历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新中国建国,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在这期间,他始终心怀国家,踏实做学问,尽己之力奉献教育事业。即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冯先生也没有接受外国优厚的待遇和随国民政府南下的邀请,他坚定地选择留下,因为他要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工作。陈教授娓娓道来冯先生“大节不亏”的儒者胸怀和起伏人生,让在座的听众几度为之动容。

        谈及“冯友兰先生的学术”, 陈教授依照冯先生生前自拟的一联“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一言以蔽之,并从其思想特点、思想内涵、治学方法几个方面丰富了冯先生的学术追求。陈教授强调,冯先生的哲学是现代的、是中国的,研究最新的问题,关注国家最重要的问题。冯先生将当时最新的西方逻辑分析方法与传统哲学的直觉方法相结合,对中国传统哲学做了新的诠释,成就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新理学。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大多成书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陈教授感叹道:冯先生的爱国情怀始终支持着他的学术生涯。冯先生坚定地相信抗战时期的中国处于否极泰来的阶段,而中国哲学的和解理念将会成为未来世界哲学不可或缺的智慧资源。此后,冯先生仍然笔耕不辍,晚年呕心沥血著述150余万字7卷本《哲学史新编》。这位胸怀天下的儒者,为世界了解中国哲学,为后人理解传统文化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陈教授为同学扼要描述了冯友兰新理学的主要范畴,并仔细讲述了《新原人》中著名的四种人生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讲座尾声,陈教授倡导人们去追求人生的道德价值和物我合一的灵明心境,这也是冯先生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之说的精神旨趣。

        该场讲座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历史系程钢副教授主持并点评,他鼓励同学们关注冯友兰先生其人其学,赞扬了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

主题展览——图书馆举办“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馆藏珍贵文献展”

        冯先生一生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曾两度被推选为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也曾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掌危难之际的清华校务,并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为了纪念和追怀冯友兰先生,清华大学图书馆自上世纪90年代就在“清华文库”中设立冯友兰先生专架。2012年,图书馆在冯友兰先生曾经工作过的老馆一层办公室特别设立了冯友兰先生纪念专室,专藏宗璞先生所赠冯友兰先生的著作、藏书等珍贵文献。

        在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图书馆特举办“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馆藏珍贵文献展”,通过“冯友兰先生的珍贵藏书”、“《中国哲学史》各版本精选”以及“冯友兰先生著作译本”三个主题以及遴选出的40种57册图书,呈现冯友兰先生博览群书、钻研学问、埋首著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人生。

主题阅读推介——文科图书馆推出“冯友兰先生作品推介”系列展板

        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为契机,文科图书馆推出“冯友兰先生作品推介”系列展板,本着“小而美”原则,将推介图书做到独特且精致,采用“冯友兰先生简介+作品封面+馆藏信息+二维码”的形式,制成精致美观的展板和海报,采取完整立体和电视轮播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提供冯先生作品在图书馆藏书的详细信息,广泛的宣传并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清华学生人文课程联合会讲(一)——“经典导读与中西思想的异同”

        2015年12月7日晚,清华学生人文课程联合会讲——“经典导读与中西思想的异同”第一场在人文社科图书馆格物会议室举行。该会讲主要由两门课程的同学组成,一门是人文学院的专业课“中国经典研读(3)”;另一门是全校性文化素质课“儒学概论”;还有不少校外人士参加了本次活动。两门课程的老师,顾涛老师和程钢老师,都来到了现场。会议室全部坐满。

   会,聚也;会,合也。两个班分别派出3名主讲人轮流上台进行讲演,向大家分享他们对儒家经典思想的独到见解。上半场,首先由人文学院的郭华苓同学讲述孔子天命观,分析细致缜密,紧扣文本。接着美院艺术史论系的盛忠强同学比较了朱熹的“明德”与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思想,中西对比,很是新颖。最后人文学院的马来西亚留学生余子乐同学分享了他的中华文化精神,谈中华文化的传承,情感真挚。

   下半场,首先由法学院的杨子果同学比较了朱子与王阳明格物致知说的异同。人文学院外文系的张玮珂同学谈了孔子的孝,从孝与义的矛盾问题引申到了孔子思想的传承问题。最后物理系的张芫山同学以朱子注的《大学》为基础,结合西方精神分析和实用主义的理念讨论了“诚意”的具体操作。上下半场结束后各有一个提问环节。听众们向主讲人发问,有的问题甚至一时难住了主讲人。

   讲演全部结束之后,顾涛老师和程钢老师分别做了精彩的讲评。顾老师将上半场的主题概括为“天”,人的归处和天道,将下半场的主题概括为“物”,是对孝和诚意的具体阐发,并认可了另一个班注重视中西思想对比的特点。程老师引用钱穆先生关于“何以理有当然但却事不可行”的发问,总结了此次联合会讲和核心指向,对每一位主讲人都进行了简要的点评。

   同学们认为此次联合会讲是一次精彩的思想融汇和碰撞,对经典和中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本次活动无疑是一次双方互相学习的机会,无论是注重文本的考证还是思想对比和汇通,都是将来做学问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清华学生人文课程联合会讲(二)——文化素质核心课学生汇讲

   2015年12月9号晚9点,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1306教室,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生会讲在这里进行。“希腊哲学精神探源”课程同学和“老子与论语”课程的同学积极参与了此次学生会讲,“老子与论语”课主讲老师程钢也来到会讲现场。

   首先由老子与论语课程的同学展示,建筑系同学陈余胤柯对哲学与艺术的关系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老子的哲学观对于从建筑的角度看艺术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认为哲学能与各个学科相交融。物理系的徐正同学随后对于老子的无为概念从十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徐正同学认为,老子给今人的最大启示在于其“人文情怀、淡然态度、积极探索”。

   接着,冉奥博助教通过ISIS恐怖袭击引入柏拉图的正义论,由社科学院的张希坤、化工系的朱其盛和航天航空学院的陈景轩同学,分别从what、why、how三方面对柏拉图的正义进行辨析,对正义论的论证过程、思想来源、社会背景、概念外延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三位同学以王晓朝老师的《国家篇》译本为文献背景,对正义的形式和概念做了独特的解读,充分展现了西方哲学精神探源课对学生知识和思想的丰富。

   当问到学生此次文化素质核心课的展示给他们带来的收获,热能系李金泽同学表示这种不同课程的讨论展示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美术学院刘润泽同学认为导修课的形式给了大家交流的空间,是一种教学形式的创新。化学系赵俊翔同学表示这个平台提供了不同学科间交流的机会,一学期的导修课形式让自己的视角更加多样化。电机系的王乐平同学则表示对于柏拉图正义观的辩论,让他在课上学到的正义概念理解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采访张希坤同学的过程中,他表达了中西方不同课程的相互辩论和共析疑义,都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和完善今日的人文社科学科,而允许质疑的平台是十分可贵的,导修课和学生汇讲正提供了这种平台。

   此次文化素质核心课学生展示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程钢老师就古希腊“正义” 一词的各种具体涵义的汉译问题对发言同学提问,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也有同学对柏拉图的评价问题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中西哲学的碰撞在今天的会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场的学生都表示很有收获。

   随着人文课程会讲的结束,整个主题文化周也圆满结束。全程或部分参与了主题文化周活动的多位同学表示,对这位胸怀天下的儒者、为世界了解中国哲学、为后人理解传统文化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冯友兰先生感到钦佩和敬意,并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20周年参与文化周活动感到荣幸。同时他们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增加阅读与锻炼,树立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的大文化素质观,努力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和谐完整的人。